2011/04/21

何謂除權除息

所謂除權除息, 就是公司發紅利給股東, 如果是發股票就稱為除權, 現金則稱為除息.

例如發行公司決定配發 1元股票股利, 表示每張股票會配發100股, 假設投資人原先持有 1張1000股, 參加除權後會增加到 1.1張 (1100股); 如果是決定配發 1元現金股利, 代表每張股票會配發 1000元現金, 投資人參加除息後, 手中股票不會增加但會領到 1000元的現金股利.

發行公司選定一個日子稱為除權或除息交易日, 或是除權除息交易日 (即同一天除權又除息), 只要是前一天買進, 都可以參加除權, 除息, 或除權息, 因此前一天通常被稱為最後買進日.

專家建議, 千萬不要貪圖股票或現金股利, 要看股票除權除息後, 股價能否上漲, 如果能漲 (稱為填權填息) 就可考慮抱股參加除權息; 相對地, 若研判股價除權除息後, 上漲機率不高, 甚至一路下跌 (稱為貼權貼息), 則要考慮先賣後買, 反倒更划算.

發行公司的每日股價漲跌幅為7%, 遠高於除權除息金額. 例如 A公司股價100元, 每天漲停, 跌停價差各 7元, 如果只為了配 1元現金股利, 卻跌停 -7元, 參加除息的股東因此反倒虧 6元.

發行公司發出紅利, 代表公司資產減少, 股價也必須向下調整, 以最後買進日的收盤價為基準, 扣除紅利後, 作為除權除息交易日的平盤價格, 亦稱為除權除息參考價.

至於員工分紅也應列入參考, 這些年來電子股員工高分紅配股, 往往遭到批評, 有 "厚員工 薄股東"之嫌, 原因是員工分紅配股都從公司盈餘而來, 員工分得越多, 相對地股東權益越少, 這種影響性在除權除息交易日最容易明顯看出.

法人舉例說, A公司除權交易參考價. 假設以股東配股率計算, 原本應是 90.9元, 最後卻是 87元, 其中 3.9元不是憑空消失而是員工分紅配股領走了, 3.9元為 87元的 4.48%, 換言之, 參加除權等於要負擔員工分紅的 4.48%,除權後股價必須先上漲 4.48%才能回本, 再往上漲才開始享受填權.

還有可扣抵稅額部份, 摩根富林明指出, 實施兩稅合一制後, 公司繳納的營利事業所得稅, 股東可用來扣抵綜所稅, 換言之, 如果參加高扣抵稅額公司除權息, 將有機會享受退稅, 一舉兩得.

例如呂先生年收入 90萬元, 應繳 13%所得稅, 如果參加A公司除息, 領到1萬元現金股利, A公司可扣抵稅額比率是 37.9%, 反倒可退稅 10,000 * (37.9% - 13%) = 2490元; 相對地, 如果他的個人綜合所得稅率高達40%, 參加A股票除息後, 反倒要多繳稅 10,000 * (40% - 37.9%) = 210元.

沒有留言: